李氏源掠兽、章氏麒麟虾、介形虫……这些远古
日前,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了“2020年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这些成果是对古地球数千年甚至数亿年前遗留下来的奥秘的研究,试图探索今天地球上植物、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入选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牵头,集中体现我国古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古代地球留下的哪些谜题?记者请来古生物学专家为大家一一分析。
动物基础听觉和咀嚼器官的模块化进化分离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柱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元副研究员、王元庆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科学,基于河流生物群的支柱——黎氏源捕食者的几个标本,首次建立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完整小骨的三维形态,建立了听觉间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以及哺乳动物进化中的咀嚼器官。
▲李氏源捕食者生态恢复图。 (赵闯绘)
解谜:小骨和小齿的分离和高度分化是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但两种感觉器官的分离过程一直缺乏说服力。化石证据。这项研究填补了中耳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空白。
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动物的早期进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对来自缅甸克钦琥珀 发现了Aniu Scorpionidae长口器的三维解剖形态特征,发现在白垩纪中期至少出现了5个长口器传粉者科,说明传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白垩纪的昆虫;冥王蚁特殊的捕食机制,决定了早期蚂蚁的进化史;克钦琥珀介形虫(包括巨型精子)的软体结构已经重建,动物精子化石记录至少提前了5000万年。
▲克钦琥珀中介形虫的恢复。 (照片由王博提供)
解决难题:这一结果为跳蚤的起源、授粉以及群居昆虫和介形动物的早期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王国的形成和人体基本器官的诞生
整合早期生命发现的“大数据”,舒德谦院士、教授西北大学韩健提出深入研究: 1)澄江动物群不仅延续和扩大了先前基础动物和原生动物亚基的繁荣,还催生了后生动物亚基的所有群体,标志着一个三部分动物树; 2)三效寒武极的大爆发与三个动物亚群的诞生依次耦合; 3)第一条鱼昆明鱼令开创了人类远祖的大脑和脊椎,古菌门与祖先的“第一鳃裂”非常接近。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生态恢复图。 (舒德谦和韩健供图)
解谜:达尔文留下了一个重大的世纪谜题:地球的三部分动物树什么时候形成?怎么塑形?哪些动物在形成时期最接近人类的直系祖先?本研究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人口迁移和混合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乔梅研究团队大规模、系统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950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分化模式、主体的连续性以及迁移和融合的历史。
解开谜团:在国际古遗传学领域,对东亚特别是中国早期种群的遗传进化的研究非常匮乏。本研究首次获得的中国大陆南部种群的核基因组填补了相关地区的空白,阐明了现在广泛分布于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南岛种群起源于中国南部。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戴旭等深入探索为了应对大灭绝事件。研究发现,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导致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显着高峰消失,多样性纬度梯度趋于平坦。同时,人们还发现,在大灭绝之后,菊石已经全球化,世界不同地区的菊石变得非常相似。
解谜:重大地质事件对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是生物进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和相关环境事件对热带物种和特有物种的影响更大。
南海沿岸沉积环境的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的扩张
中山大学郑卓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利用历史结合花粉记录结合水稻农业发展 钻孔古环境资料重建华南和东南亚沿海平原的扩张过程,揭示3000-2000年是沿海平原快速聚集和扩张的关键阶段,表明它与花粉记录表明的水稻农业的迅速扩张同时发生了变化。 2500年前的开端,是华南稻作农业快速发展及其向东南亚传播的主要过渡阶段。
解谜:本研究证实,南海周边沿海平原演化的关键过程与东南亚水稻农业的爆发式扩张密切相关,表现出微观古生物和孢子考古学在发现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等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来源:《微体古生物学报》 网址: http://www.wtgswxb.cn/zonghexinwen/2021/070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