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NATURE》的中国声音(上)
《Nature》杂志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综合类学术期刊之一,该杂志在科学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高于其他任何杂志,其2012年“影响因子”(计算方法是,用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所发表的论文数)为38.597,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综合性科学杂志。此外,《Nature》杂志被列入了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一些图书馆数据库中,并被所有的主要索引系统所检索。《Nature》杂志发表科学和技术所有领域的论文,该杂志每星期收到论文约150篇,由于版面有限,其中能够发表的只有约20篇。
《Nature》杂志总是处于科学的前沿。它是最先报道电子的发现、机械飞行的成功和电视的可能性的杂志。后来,又是它报道了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的分离、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关于DNA结构的论文在《Nature》杂志发表,这一成果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生物学研究也由此而发生了改变。60年代,《Nature》杂志报道了板块构造的发现,从而迎来了地学研究的一场革命。70年代,该杂志发表了关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始论文。80年代,《Nature》杂志报道了关于艾滋病、癌症、超导体和遗传疾病等方面的重大发现。90年代,该杂志继续创造着其辉煌的历史,陆续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的第一个目录、富勒烯的结构、以及震惊世界的克隆羊“多利”(世界上第一只由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出的绵羊)的培育成功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来自《自然》和自然子刊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正迅速成长为科技论文发表和科研产出的国际领先力量。除传统强项物质科学之外,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论文产量也有明显的增长。
2013年度,我国科研团队(不含客座或兼职教授)共在《Nature》发表研究性论文27篇。研究内容涵盖纳米材料、气候学、神经生物学、环境科学、基因组、量子物理、古生物学、结构生物、农业作物等学科领域。本年度,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施一公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共在《Nature》上发表了3篇论文。该团队主要成员应包括,施一公院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指导的博士生、现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指导的博士后、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柴继杰,以及施一公教授现重要助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佳伟。
此外,我国学者在古生物学领域的论文发表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过去十年,有颌类的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与早期分化逐渐成为国际演化生物学界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屡有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朱敏研究员所带领的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的研究“探索有颌类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鱼类的起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最完整的化石资料。新发现的古鱼将有颌脊椎动物几大类群的特征汇于一身,大大填充了它们之间的形态学鸿沟,第一次近乎完整地呈现了有颌脊椎动物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征组合。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的周长付副教授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合作,发现了我国迄今最原始的具毛发的哺乳动物——“哺乳形巨齿兽”化石,证实了早期原始形哺乳动物已广泛具有哺乳类皮肤结构。此外,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郑晓廷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树栖贼兽类--金氏树贼兽,系统分析显示贼兽属于有冠类哺乳动物,表明了有冠类起源于晚三叠纪时期并且在侏罗纪发生分化,体现了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中存在许多趋同演化或逆转现象。
杂志从本期开始将对2013年我国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做逐一介绍。
许 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从事免疫学研究,先后为博士后(受美国关节炎基金会资助),教授。2009年6月回生化与细胞所工作,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膜对受体功能的动态调控和T细胞介导型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钙离子提高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
细胞发挥功能的基础是识别外来的抗原,这项功能由T细胞抗原受体(TCR)来行使。每一个T细胞表面都有几千个TCR,像哨兵一样担任警戒任务;TCR的周围是脂质分子,它们通过静电力将TCR的活化位点屏蔽起来,保证它们在没有抗原的时候不会活化,接受抗原刺激后则快速活化,由此调控着“哨兵”的战斗力。抗原激活TCR是T细胞免疫反应关键性的一步。经过长期的进化,TCR能够监测到非常微量的抗原信号,从而保证机体能高效以及快速地清除入侵的病原体。TCR如何被抗原活化以及T细胞如何获得这么高的抗原敏感性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微体古生物学报》 网址: http://www.wtgswxb.cn/qikandaodu/2020/1020/361.html